小暑時節,漸漸沒有涼風,空氣中浮動著熱浪,蟋蟀都離開田野到房屋陰涼處避暑了。
古時的小暑,人們也要頂著烈日努力生活,即便是高官侯爵也難逃暑氣。想來他們與我們一樣,難免口干舌燥,想要吃些水果來生津止渴。
炎炎夏日,躲在屋內喝著涼茶、搖著扇子,觀賞瓷器上的各種瓜果,讓疲憊的眼睛和大腦降降溫,竟也能起到消暑的作用。
象生瓷,又名像生瓷、仿生瓷。
乾隆時期是象生瓷發展的興盛期,大致可以分為兩類:仿生物類和仿器物類。其中,“仿生物類”即狹義上的象生瓷,以模仿動植物為主,特別是植物瓜果類。如:蓮子、石榴、桃、菱角、紅棗等。
現代人有水果切盒,清代人有粉彩果盤。這件高足盤內與足底施以松石綠釉,盤內擺放的粉彩繪雕塑果品是與盤連燒的。松石綠給人安靜、清涼的感覺,粉彩果品有蜜柑、荸薺、石榴、橘子等,色彩如夏日一樣繽紛。
故宮博物院的解說是: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此類瓷器,無論形態還是質感均酷似原物,有時僅憑肉眼竟無法辨別真假。正如清乾隆年間朱琰《陶說》所云:“戧金、鏤銀、琢石、髹漆、螺甸、竹木、匏蠡諸作,無不以陶為之,仿效而肖?!?/strong>
像生瓷之外,還有借鑒水果整體造型的瓷器。如明、清兩代的宜興窯瓷器,有類似如下這種的水注——宜興窯的仿鈞窯瓷產品被稱為“宜鈞”,這件水注造型精巧,小小的注口開在桃尖處,可愛非常。通體施仿鈞窯的天藍釉,色調淡雅。夏日天空的藍色不只是艷麗明亮的海藍,也包括桃形水注的這種灰藍色。略微有些霧蒙蒙的、憂郁冷靜的藍色。就像導演侯麥的電影《夏天的故事》那樣,年輕男女在海邊的場景,不只是嬉戲的、喧鬧的,也是日常的、沉靜的。
夏天,適合不經意的邂逅、交談、心動,然后悵然若失。
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?!?/p>
這句詩形容明清瓷器上的紋飾,再合適不過了。隨著雅文化的暮沉與俗文化的普及,繪畫藝術打破了傳統畫的固有模式,加入了日常蔬菜水果等題材。
瓷上的植物紋飾在表現形式上日漸豐富。
這件明代永樂年間的梅瓶上有著豐富多樣的青花紋飾,除了如意云頭、折枝花,還有的就是折枝果紋——瓶腹右上是一種帶葉果子,可能是櫻果或荔枝,下方的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帶藤瓜。此類青花瓶上常常能見到水果紋飾,而且居于繁復花紋中的中心位置。如這件青花執壺,通體紋飾不同,一側是飽滿的桃子,另一側是幾顆一簇的小果子。同樣是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明代青花大盤,最外圈是纏枝花,第二圈是石榴、桃等折枝花果,最里面的主體部分是一只鳥棲于枝上、口銜枇杷果的場景。永樂年間,由西洋傳入的“蘇麻離青”的顏料風靡一時,經永樂、宣德之后逐漸銷聲匿跡。此盤以蘇麻離青為料,是永樂青花中較少見的枇杷綬帶鳥主題。與宋畫對比,可以看出雖然此時期的植物紋飾逐漸世俗化,但依然吸收了前代的風雅韻味,不止有極其寫實的水果圖案,也有這種花鳥相襯的秀美構圖。以上紋飾都是折枝水果類,讓我們再欣賞一下藤蔓類的水果吧。葡萄這個題材在西方油畫和中國畫中都很常見。夏日的宴會桌上,葡萄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點綴。如荷蘭畫家皮特·柯雷茨的名畫《火雞派》,火雞派已被切的七零八碎,桌上還有切片的面包、檸檬片、生蠔和大盤的葡萄。明代詩人袁宏道曾作《夏日過葡萄園賦得薰風自南來》,其中寫道:“移席就佳蔭,蕭散去巾帶。南風倏然來,令我意通泰?!?/strong>
葡萄架下納涼聊天,薰風自來,愜意非凡。
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成化斗彩杯,杯身通體飾以帶蔓紫葡萄。此種式樣的高足杯為明代成化官窯首創,明代人稱之為“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”。葡萄藤蔓纏卷的樣子如奧地利藝術史家里格爾所說,是希臘化和羅馬時期卷須飾的“自由的、藝術的處理?!?/section>
自由舒展的藤蔓與成熟的葡萄,飽滿的蜜桃,澄黃的葡萄......它們共同構成了瓷上的夏日風光,清新、活潑、絢麗、爛漫。
《流傳與移植——試論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中葡萄紋的流傳》,王玉芳